雜誌  >  生活 >

養生

美髮盤發知多少
咽炎的癥狀

admin @ 2014-09-24 reply:0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署,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就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內經》所說的「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中國中醫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在養生學中強調「治未病」,防重於治,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理論;諸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日:「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再如《靈樞·歲露篇》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瘧。」以上道出了:「天人相應」養生依據,提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要適應外在環境,人體內在環境必須要統一,這就要求五臟六腑機能互相聯繫,以互相制約,保持相對平衡和協調。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平陽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問·刺法論》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養生養生圖冊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臟,五臟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健康則有保證。葯膳與養生的特點養生法則與方法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強調人體平素必須注重四時的氣候變化去適應,避免外邪侵襲,是養生的法則,應該遵循,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利用外界環境因素,增強體質。

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鍊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鍊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家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

晉隋時期,礦物葯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
養生魏晉道士煉丹圖冊

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採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穀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只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累,研究漸趨深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決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累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

[admin via Net ] 養生已經有3139次圍觀

http://dullmao.com/magazine/show-25.html